-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少儿守护人 郑树国 口腔卫生
-
主题教育
-
保护视力
-
主题教育
-
家庭教育
-
中华先锋人物
-
中国动漫观察
-
六一儿童节
-
育儿消费
-
孩子 写作业
-
阅读能力
“我现在最盼望的是把助学与感恩、诚信教育融为一体,鼓励孩子们学业有成找到工作之后,自愿成为‘英子姐姐’基金的资助人,把爱心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刘发英湖北省长阳县小学教师刘发英有个闻名全球的网名——“英子姐姐”。走访贫困学生家庭、整理资料、上网与资助人沟通、取款、送款,这几乎是她业余生活的全部。这一坚持,就是12年。而这份坚持,源自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对学生的挚爱。
12年前,经常为贫困学生学费发愁的她,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捐资助学的人竟这么多;更没想到,不久前,通过她,全球网友捐出1793万元助学款,资助了2835名贫困生。
轻点鼠标,叩开爱心大世界
1991年,刘发英从枝城师范毕业后,主动申请支援边远乡村。不久,她被分配到全县最边远的黄柏山乡陈家坪小学任教。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黄柏山乡的贫困还是一度让她难以适应。更让她痛心的是当地因贫辍学的孩子们。刘发英尽己所能帮助山区孩子们,除了认真教课外,还经常给家庭困难孩子买学习用具、衣服,垫付药费。那时,她的月工资仅98.5元。
2005年,已调任资丘学区区长的刘发英,见到两位“心之旅”助学网站的志愿者,他们想资助几名贫困学生。刘发英当即陪两人找贫困学生家访。回去后,志愿者将信息发到网上,一周后,800元助学款寄到学校,两名贫困学生获得资助。
“网络还真管用!”利用资丘学区仅有的一台电脑,在“心之旅”志愿者的帮助下,刘发英申请QQ号学会上网,在“心之旅”网站上注册了“英子姐姐”网名,“开始‘像捉虫子一样’,笨拙地发布贫困学生的资料”。
2006年6月12日,“英子姐姐”收到宜昌地矿所职工喻望寄来的600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李春丽和田惠蓉。这是刘发英参与网络助学后的第一笔爱心助学款。2008年春,她结识了新加坡籍华人杨柳。杨柳被她的精神打动,寄来1000元。这是她争取到的第一笔国外网友的资助。
随后,北京的“大耳朵英语”网站、湖北的“情暖荆楚”和日本的“IT民工棚”网站也专门开设了“英子姐姐助学”板块。通过这些渠道,“英子姐姐”的视野不断开扩,先后结识了国内外600多个助学网友。
网聚真情,“一对一”助学写传奇
2009年,“英子姐姐”调到花坪小学任副校长,她把“网络助学”的范围扩展到整个长阳县及周边地区。
2010年11月,在网友的帮助下,刘发英建起了自己的网站“英子姐姐”助学网,并成立了一个助学团队。团队里不仅有普通教师,还有退休领导、作家、企业家、律师。
“网络是虚拟的,要想获得网友的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发英说,为了打消网友的顾虑,她在网上公布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电话等信息,并逐渐探索出了“一对一”全公开透明的资助模式:在实地走访贫困学生过程中,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学生的学习、生活点滴,并拍照上传;网友登录助学网,轻点鼠标就可了解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资助对象;督促受助学生与资助人保持电话、书信联系,汇报学习生活情况。
“英子姐姐”的真心得到了回报。2015年国庆节,江苏常州退休老人戴先生在“英子姐姐”助学网站上留言:“我用了近半年时间甄别、遴选全国助学网站,感觉‘英子姐姐’网站公开透明,捐赠款项一目了然,值得信赖。请为我筛选家庭困难学生资料,我要资助他们完成学业。”随后,短短一个月,戴先生一口气资助了12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达21万余元。
2016年3月,戴先生捐赠200万元设立“英子姐姐”奖助学基金,受资助的学生中考取长阳一中和本科一批录取的品学兼优贫困生将会获得一次性基金利息奖励。
在“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工作室中有一排档案柜,里面整齐摆放着近20万字的走访日记和学生资料,100多本爱心账本里详细记录了每笔善款的金额和捐款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以及受助学生的详细信息。“每名受资助的学生都有独一无二的编号。”刘发英说。
传递爱心,圆山乡学子求学梦
一路走来,“英子姐姐”也曾遭遇怀疑、挫折和动摇。“如果没有亲人、同事、朋友的鼓励和帮助,还有资助者与受助孩子们带给我的感动,我可能坚持不下来。”刘发英说。
64岁的长阳县原副县长聂德媛是“英子姐姐”的网络助学爱心团队成员,她说:“长阳是贫困县,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当地教育有所改善,但仍有不少孩子因家境贫困而上学困难。刘发英做的事,也是我们想做的。”
政府的托举也让刘发英的助学路越走越宽。长阳县教育局为“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工作室”提供了办公场所,32名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组成团队成员协助她开展工作,60多名志愿者加入团队专事走访贫困学生;长阳县卫计局从去年起,每年定期给助学团队成员免费体检,长阳县民政局帮助助学团队申报助学项目。
如今,这种爱心正在曾经接受过资助的学生身上传递着。
“我的命运是‘英子姐姐’改变的!”谈起受助经历,小玲泪流满面。今年27岁的小玲,3岁时就成了孤儿,由年老多病的爷爷奶奶一手带大。从高三至大学毕业,小玲通过“英子姐姐”牵线搭桥,获得5万元助学款,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大学期间,小玲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卖报,尽管家境贫困,她还是将自己辛苦卖报的收益全部捐给灾区。
这样的感恩在千千万万个“小玲”身上发生。
刘发英说:“我现在最盼望的是把助学与感恩、诚信教育融为一体,鼓励孩子们学有所成,找到工作之后,自愿成为‘英子姐姐’基金的资助人,把爱心一代一代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