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校园欺凌,守护“少年的你”?——专访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马皑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4-04-12 09:42:04
央视网 | 2024-04-12 09:42:04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记者/刘佳曈):今年3月25日是第29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切实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法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印发专门通知,决定从3月25日起,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主题活动。通知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联系公安、消防救援等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广泛开展校园暴力和学生欺凌防治、心理健康、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急救培训和应急疏散演练专题教育。

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和家庭的难题。2024年张艺谋新片《第二十条》在春节档期热映之后,未成年人校园欺凌问题也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校园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那么造成校园欺凌的原因有哪些?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该如何破局?对于遭受了校园欺凌的孩子,我们能做些什么?央视网《中国教育观察》记者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马皑。

《中国教育观察》:关于校园欺凌,法律有哪些规定?

马皑:涉及到校园欺凌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多达16项,各省还有一些专门的相关法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这些法律当中,对欺凌行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都有专门的定性和定量。定性就是它的性质,而定量就是该如何去处置,包括家长、学校都有哪些责任等。

《中国教育观察》:造成校园欺凌的原因有哪些?

马皑:校园欺凌是一个大的概念,而具体到一个案件,它的原因应该是各有不同的。如果说抽取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应该第一个就是情绪性的问题。欺凌别人的孩子本身因为生气,因为和别人产生矛盾,情绪驱使下他去欺负别人。第二种其实就是态度上的问题,主要针对一些相对弱势的孩子进行霸凌,咱们经常说“软柿子好捏”,而且这种态度上的霸凌经常是以歧视、看不起或者把这个同学边缘化作为特征的。第三种就是各种需要而引发的,比如说他缺钱,他向别的同学去要钱,别的同学如果抗拒,那么他可能会使用暴力,这种暴力往往跟他个人的具体需要有关。最后一个比较常见的就是小群体对某一个人或其他人的霸凌,这里边就特别有未成年人的特点了。在一个小群体当中为了能够被这个群体所接受,有的孩子就特别会做出从众的行为,这种从众的行为就导致他本来并没有欺负别人的恶意,但是团体当中的领导者或者其他人提出要做什么,为了能够得到这个群体的认同和接受,他也会积极主动地去做。在现在的案例当中,这种小群体形式对个别学生进行欺凌的现象应该是最多见的。

《中国教育观察》:留守儿童为何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马皑:留守儿童既可能成为被害者,也可能成为施暴者,这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定论。那么为什么留守儿童更容易被别人欺负呢?在校园欺凌当中有一个特别明显的青少年的特点,就是寻求这种自我成人感,做出一些小孩不敢做、大人才敢做的事情,欺负人其实就有这方面的特征。那么他欺负谁呢?他肯定不会跟那种比较强大的、或者人家本身就有一个小群体的同学作为对象,他会经常欺负那些缺少社会支持的孩子。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就特别缺少社会支持。此外,平时不太跟其他同学交往,比较木讷、独往独来、甚至比较内向和压抑的孩子容易被别人欺负。留守儿童之所以容易被欺凌,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在学校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性格上的特点明显具有弱势的特征,所以他们容易被欺凌。你看从社会支持系统的角度来说,我欺负了你,你可能连一个给你撑腰的家长都没有,好欺负,没有成本,这是许多欺凌其他学生的学生经常有的想法。

《中国教育观察》:孩子遭遇校园欺凌会有哪些表现?家长应如何察觉和正确处理?

马皑:孩子如果遭受了校园欺凌,一定会有一个现象,就是反常,这一点一般的家长都能够发现。那么这种反常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第一就是行为上的反常,他回来以后本来是经常跟家长在一起,或者在客厅,但是一回家就进到了自己的小屋里关上门。第二就是身体上的反常,如果被人家欺凌了,身体有伤,他一定不会特别主动地展示给父母,他会有一些掩饰。第三个就是情绪上的表征,包括不说话,自己闷闷不乐,平时是一个爱开玩笑的孩子,这个时候突然就不太说话,这些情绪上的特征有经验的家长都能够及时地捕捉。我想每一个家长无论工作有多忙,每天不管是用视频的方式,还是面对面的方式,都要和孩子有一个交流。我们特别地希望家长每天晚上在孩子临睡之前能够跟他聊上10分钟,让他讲一讲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今天有什么收获,别老去问他的学习、功课。只要家长愿意跟孩子做这种相对平等的沟通,孩子愿意跟家长说实话,那么就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如果孩子能说实话,那么他在校园即便是遭受了欺凌,他也会大胆地跟父母说。许多时候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说,一是说了以后怕家长责备,二是说了以后可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为他也不能每天把家长带到学校去,三是也可能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在逆反期,他没有想跟家长交流、沟通的意愿,因此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家长的手里。多跟孩子沟通,多去发现这些反常,你就能够知道孩子在学校是不是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观察》:预防校园欺凌,家校社谁才是责任主体?

马皑: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永远是家长,但是在学校他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就是学校的老师和校长,到了全社会我相信每一个成年人其实都是每一个孩子该有的道德上、义务上的监护人,所以如果简单地去认定可能不是特别地公平公正。我相信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但是如果落实的话当然还是首先要强调家长的责任,因为一个孩子会不会欺凌别人、是否容易被别人欺凌,很多时候都跟他的个性特点有关,而这个个性特点的养成,10岁之前就已经在发展了。家长主要的工作,还是在孩子10岁之前就要做,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遇到欺凌的时候敢说出来,敢向老师告发,敢向父母说实话。说来说去,家长这个第一责任人的义务是最为重要的。

《中国教育观察》:旁观学生面对他人的校园欺凌行为该如何做?

马皑:在未成年人这里我不是特别建议他们见义勇为,原因就是他们本身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如果说他有足够的能力去站出来、去帮助被欺负的同学,他也可能遭到别人的霸凌。不管什么时候生命至上永远是第一原则,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建立一个学校内部共同反欺凌的体制,用写信的方式、向老师举报的方式,都是这些旁观孩子可以去做的。每个旁观孩子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理念,今天是那位同学被欺凌,如果我们不积极地团结起来去抵制和面对这种恶行的话,可能下一个就是自己。只有把自己也加入到这种可能的危险行列当中,他才会有这种自觉的意识。当然这一点还是要靠学校的组织,要靠老师的鼓励,要让孩子们敢向老师说实话。

《中国教育观察》:对遭遇校园欺凌的孩子,除了心理辅导,我们还能做什么?

马皑:心理辅导有点像急救,但是校园欺凌所留下的精神上的伤害需要很长时间去渐渐地进行弥补。最好的力量从家庭而言是陪护,从学校而言是融入某个群体,从老师而言并不是专门给这个孩子特别的关注,而是要在暗中渐渐地发现他的变化。从学校这一端来说能够被更多的同学接受,能够有朋友,能够有共同的兴趣,有学习上的相互帮助,这是在校园内的陪护,而这种陪护能够迅速地让孩子通过融入到同辈人群体当中,渐渐地减轻已经发生的欺凌给他带来的心理伤害。从家长端来说,不光是陪护,还要建立跟孩子沟通的基本渠道,能够让孩子跟家长说实话,那么这种心理辅导就发挥了作用。

编辑:刘佳曈 责任编辑:魏曼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教育精彩视频
正在阅读:如何防范校园欺凌,守护“少年的你”?——专访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马皑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