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少儿守护人 郑树国 口腔卫生
-
主题教育
-
保护视力
-
主题教育
-
家庭教育
-
中华先锋人物
-
中国动漫观察
-
六一儿童节
-
育儿消费
-
孩子 写作业
-
阅读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这是我国教育领域主动把握时代特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造就人力资源综合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举措。
人才培养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依靠持续的人口红利,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传统的增长方式正在成为历史,如今,我国经济正在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转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在重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教育领域必须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以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从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历史发展规律来看,教育不仅主动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还能够极大促进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以高等教育为例,牛津、剑桥等欧洲古典大学的出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以洪堡大学为标志的欧洲现代大学崛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以美国硅谷新型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机构崛起,催生了信息化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如今,以数字智能化和绿色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现端倪,将会催生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大学,这些大学将在科技和管理模式等领域的创新中发挥独特作用。再以职业教育为例,“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曾经是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诀”。如今,职业教育要改革传统模式,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工种不断涌现的经济发展趋势,提升学生通用知识技能水平、综合认知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迭代更新能力。
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既是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坚持总体适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推动人才培养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纲要》指出,“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贯彻落实这一重要部署,“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要坚持总体适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正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发展规模等不尽相同。同时,产业发展趋势、城市化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趋势、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因素,又对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全方位、多样化需求。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某一区域的时空条件来考虑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而是要面向全国、面向未来,统筹谋划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做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总体适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体系。但如今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职业更新迭代速度明显加快,人口数量和结构分布也在发生新变化,我们决不能机械静态地、亦步亦趋地把人才培养与当下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完全等同。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招生规模既不能刻舟求剑,也不能朝令夕改,而是应该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教育模式,有效配置教育资源,保持调适性稳态,达到“变与不变”的动态平衡。
在现代社会,以教育系统为主要载体的国家人才培养系统,本身就是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协同部署,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未来的学校,应该是超越离散知识点、摆脱单一思维模式和思维体系,按照教育规律培养人才、推动全社会创新的全新教育机构。因此,教育应该洞见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既主动适应,又适度引领,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动态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系列机制,制定综合解决方案
为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动态适配,要建立健全系列机制,制定综合解决方案。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实现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系统集成、综合施策,才能有效解决影响创新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协同、目标协同、政策协同和资源协同等方面入手,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实现科教领域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互补,产生人才培养的叠加共振效应。
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机制,超前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要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对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动态调整,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
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一体化推进。在高等教育领域,要优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协同开展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建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深入实施国家卓越医师人才培养计划。在职业教育领域,要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布局。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动学校和企业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建立全社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为政府决策和就业者职业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建立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定期编制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和人才需求目录,提供分行业分领域人才需求分析并有效对接供需双方。由权威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强化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并开展就业质量监测和就业者评价反馈情况分析。
创新教育评价机制,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建立多模态数据、心理学测量模型与数据科学相结合的测评体系,切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比如,研究生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选拔要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高校人才评价要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
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构建迭代升级、持续赋能的教师职业发展机制,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要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在基础教育领域,扩大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强化教师全员培训,完善国家、省、市、县、校分级研训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面向全球聘任高水平师资,加强教师培训国际交流合作,健全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打造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和师资团队。在职业教育领域,完善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和企业实践制度,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构建现代职业培训机制,让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伴随一个人的全部职业生涯。依托终身学习制度建设,建立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职业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职业培训体系,让学习和培训既成为提升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过程,也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生活方式,从而建成学习型社会,创造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
建立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机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要改革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体制机制,同时为留学归国人员提供良好服务。鼓励建立教育创新国际合作网络,高质量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合作机制。支持国内有关方面参与、借鉴国际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研究,支持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大科学装置、主持重大国际科研项目,推动建设高水平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需要强调的是,人才培养要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社会用人机制同时也要不拘一格,这是问题的一体两面。要着力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和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从而统筹国内国际人才市场与人力资源,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最大程度上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刘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