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少儿守护人 郑树国 口腔卫生
-
主题教育
-
保护视力
-
主题教育
-
家庭教育
-
中华先锋人物
-
中国动漫观察
-
六一儿童节
-
育儿消费
-
孩子 写作业
-
阅读能力
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不仅承载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使命,更是实现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而作为办学指挥棒,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方式,也成为当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
当前,我国本科人才评价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学位论文仍是考核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流方式。在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下,学位论文是本科能力认证的必要条件吗?高校该如何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标准?高校本科人才评价综合体系的功能、效用谓何?凡此种种,皆是我国本科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直面的重要议题。
愈发重视学生的多样化成果评价
自2018年“破五唯”改革以来,高校人才评价经历了系统性调整与优化。在多方协同推进下,人才评价标准逐渐呈现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协同性等特点,在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和实践创新等层面均实现了长足进步与发展。2024年新修订的《学位法》,更是明确提出学位授予可遵循“学术+实践”的双导向原则,此举不仅拓宽了学位授予资格的评价路径,更从法理层面撬动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变革。
在政策引领下,我国已有诸多高校积极探索相关实践路径。例如,部分高校积极尝试通过创业成果、大赛获奖成果、学科竞赛成绩等创新性成果及增值性评价,对本科生能力进行多维认证与评估。上述改革举措强调学术与实践并重,通过引入多样化成果形式,推动高校本科人才评价标准向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是对以学位论文为主导的传统评价模式的创新与拓展。
学位论文在本科能力认证中确有价值与意义,它不仅是学术能力、学术道德认证的核心要素,更是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成果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但从另一角度看,学位论文作为学术性见解或结论,更侧重考查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理论创新成果,而对社会实践、团队合作、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估相对不足。笔者看来,标准化、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已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对本科人才多样化能力的迫切需求。反之,在授予本科学位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养成,则更为契合现代社会知识生产日益突出,交叉融合、创新驱动、实践导向、协作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特征。
帮助学生在专业能力与发展潜力间精准适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科学计量学为技术范式的高校评价体系。在该范式驱动下,高校愈加关注显性规模和数量指标的提升,如论文发表数量、科研项目申报成果、学科学位点建设和专利授权量等,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学术产出、科研经费获取、影响力排名等方面的标准化、体系化评价机制。在此价值导向下,人才培养评价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实用主义、量化主义倾向,具体表现为高校人才评价的理论成果日趋丰富,但实践层面更为关注学生短期、显性成果积累,强调评价的标准与统一、高效与可操作性,缺乏对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与多样化能力发展的全面关注与精准支持。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以破解高校办学同质化问题,赋能各类型高校追求卓越、办出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如何根据办学历史、区位条件、资源优势、社会需求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专业与学科设置方案等,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同时,对综合化、研究型、更高层次学位授予权的普遍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分类发展的有效推进。例如,部分高校过度关注学术规模扩张,片面强调学科体系的完备,缺乏对学科发展内在逻辑、自身办学基础、区域及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考量,进而导致高校内部学科资源参差、分散,难以形成特色优势和差异化竞争格局。
成果多样化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能力认证方式,但在评价科学性、可靠性、可操作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以“专业实践训练”为例,目前仍存在评价标准难确立、评价过程难监控、评价结果易干扰等问题。此外,不同学科对学术能力的理解和评价标准不同,如理科强调基础性、原创性、长期性,工科强调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人文社科类则强调理论挖掘、学术观点表达及对知识的综合性理解。因此,在推进评价体系改革时,高校不仅需保持各学科特有张力,还应妥善解决学科间的评价公平性与有效性问题,以帮助学生在专业能力与发展潜力间精准适配。
构建本科人才培养系统化评价体系
深化高校本科人才评价改革,尚需借助多方力量,明确以创新、质量、实效与贡献为导向,构建系统化的本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高校应根据学科特点、培养目标、培养层次等,设计并细化灵活多样的本科人才评价标准。厘清不同学科门类人才核心属性,深挖其在知识获得、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独特需求。根据培养目标差异,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人才类型,构建针对性评价内容,分别强调其在创新成果产出、产业需求匹配和专业技能掌握等方面的能力。基于培养层次要求,对本科、硕士、博士培养评价标准进行分层设计,以区分不同层次阶段在培养目标、评价重点和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差异。
高校应积极构建以“知识、能力、绩效”为导向的学生发展资历框架。该框架需科学设计高校人才毕业资格的分类体系,明确不同类型毕业生所需的核心素质与成果要求,以及不同类型成果在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贡献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确保学位授予资格质量和标准的同时,还可尝试提供覆盖理论、实践和创新等多维度的总体参照标准,打破学术与实践间的壁垒,使不同成果类型实现等值互认与灵活转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评价的整体效能。
高校还可尝试推动评价主体的多方参与。针对学术论文、竞赛成果、创业项目和实践成果等不同形式,邀请相关领域学者、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社会组织及校外研究机构组建评价共同体。基于不同主体的专业视角与评价标准,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协同评价模式,以确保全面、客观评估学生多样化成果形式下的实际发展成就,增强评价过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高校还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加以本土创新。世界主要高等教育强国在本科人才培养、评价中注重多样与综合,形成了“学术能力导向”“实践能力导向”“行业需求导向”“社会价值导向”等特色人才评价模式。我国高校需结合自身特点及社会发展需求,深入研判各评价模式内涵、优势、适用场景及保障机制,以赋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评价改革与发展。
(作者:张天雪、王媛,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