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少儿守护人 郑树国 口腔卫生
-
主题教育
-
保护视力
-
主题教育
-
家庭教育
-
中华先锋人物
-
中国动漫观察
-
六一儿童节
-
育儿消费
-
孩子 写作业
-
阅读能力
在2019年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弘扬铁人精神”。作为能源特色鲜明的“双一流”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牢牢把握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教育部实践“金课”的“两性一度”建设标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发起创办了“铁人精神训练营”(以下简称:训练营),引导青年学生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传承铁人作风,磨砺铁人意志,为实践“金课”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渠道。
一、主要思路
对标实践“金课”的建设标准,按照“聚焦一条主线、树立两面旗帜、协同三方力量、夯实四化驱动、赋能五维提升”的12345建设思路(图1),以项目为牵引,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立体“铁人班”文化,以平台为依托,形成“目标-内容-评价”三位一体的实践评价体系,培育出具有鲜明“油味儿”和“铁人文化”的特色大思政课育人品牌,从而将以实践“金课”平台为主的第二课堂育人阵地,打造成学生成长成才的“加油站”、夯实本领的“示范区”、素质培养的“孵化器”,探索出新时期“大思政课”建设新模式。
图1:“铁人精神训练营”12345建设思路
二、具体做法
教育强国背景下的“大思政课”的建设,要跟上思政工作变化的要求,满足学生日新月异的需求,踏上新时代发展变化的节奏,通过奏好“标准化运行、项目化推进、课程化建设、品牌化发展”四部曲,构建出“打通大中小、融通多学科、贯通本硕博、联通校内外”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
(一)标准化运行,筑制度规范基石,夯实“大思政”建设根基
党团赋能强引领,强化组织性。依托铁人精神训练营,成立“铁人先锋”党、团支部,将党团引领贯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全过程,推动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实践优势、育人优势。建章立制强管理,强化规范性。系统梳理实践“金课”建设流程和实施过程,制定统一标准,出台《“铁人精神训练营”社会实践运行管理办法》《“铁人先锋”党团支部管理办法》《实践评价体系》《评优奖励办法》等文件9个。过程监管强保障,强化指导性。通过量化、细化考核指标,分层分类分阶段开展项目的监督、评价和反馈,确保实践活动具体可考察,量化可评价,打造了“目标-内容-评价-反馈”四位一体的闭环式“大思政课”育人评价指标体系。
(二)项目化推进,作系统建设文章,延展“大思政”育人空间
训练营前抓统筹,注重宣传动员。训练营以项目开题答辩的方式,明确项目目标、计划、执行和评估,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集中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学生实践项目质量和水平。训练营中抓落实,注重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实践申报—项目立项—培训出征—实施验收”四大流程,建立“1+1+1+N项目管理团队”(即:1名院领导+1名专职辅导员+1名思政课教师+N名企业专家”),分批下沉到各营小组,提供理论指导和资源支撑,确保实践进展和实践成效。训练营后抓持续,注重成果转化。通过聘任训练营(校外铁人班)优秀营员担任领航团校的领航员,转化出领航团校2.0(校内铁人班),构建出“校、内外铁人班”的双向互动、闭环育人的学生骨干培养模式,打造了“易于传承、便于分享、可以复制”的良好成果转化闭环和文化传承闭环,实现了“校外”与“校内”的对接,“校外”向“校内”的转化。
(三)课程化建设,搭理论学习平台,激活“大思政”源头活水
针对传统教育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固化、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改进理论学习方式。一是前置理论学习内容,通过开设《铁人带我学创业》思政选修课,打造形成一支涵盖校领导、院领导、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企业专家等校内外骨干的教学队伍,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研究优势和指导优势,构建出适合学生成才成长需要的“大思政课”教学体系。二是创新理论学习方式,一方面邀请百家讲坛嘉宾、铁人馆宣讲员、团中央领导讲解铁人精神、石油精神、中国精神,通过有影响力、吸引力、感染力的课程内容,增加理论学习“效度”;另一方面打破传统讲授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创新开展“激情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团队熔炼”等特色思政教学,打造出互动式、体验式、激发式、沉浸式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实践育人的趣味性与活跃度,更增加了大思政课的“粘度”。
(四)品牌化发展,创实践育人样板,涵养“大思政”育人生态
对内持续蓄力,打造实践育人特色。多年来,训练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按照“以点带面、立足学院、辐射全校、面向全国”的建设目标,走出了一条“点上发力、线上延伸、面上推广、质上提升、效上建功”的“大思政课”建设路径,在“量的增长”的过程中也做到了“质的提升”,打造了新时期大思政课的闭环育人新模式和成果转化新方式。
图2:“行走的大思政课”建设路径
对外强化认知,树立实践育人品牌。依托训练营成立“铁人先锋宣讲团”,依托入选教育部、团中央22国家级宣讲平台,开展铁人精神等各类宣讲158场,延展育人半径;同时讲好实践育人故事,应教育部、团中央邀请,6次面向全国分享练营故事(观看人数达1.4万),持续推广“行走的大思政课”建设典型经验。
三、案例成果
(一)实践成果斐然。累计吸引清华、北大等24所高校的224支团队、25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共入选教育部、团中央等国家级专项71个,获评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项目、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国家级荣誉22项(5个为学校首次)、北京市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等省部级荣誉19项。
(二)研究成果显著。结题团中央(全国14项)、中国科协等国家级课题和教改项目5项,在《中国共青团》《中国青年》《北京青年工作研究》等期刊发表文章18篇,形成各类典型思政育人案例11个,入选2022-2023年“美丽中国第十一届梦想导师活动”(全国100个)。
(三)成果转化突出。转化出团中央第六届云支教全国最佳团队1个(全国5个)、全国优秀团队1个(全国35支)、“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国创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北京市特等奖等各类奖项16个,培养出全国活力团支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大批典型集体和个人。
(四)品牌效应明显。“铁人精神训练营”作为首批案例入选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大数据赋能平台,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被编入北京共青团《青春助力》案例集。受教育部、团中央等6家单位邀请,分享“大思政课”建设经验,辐射观众达1.5万人。
(五)社会反响良好。训练营活动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当地百姓的热情“点赞”,收到政府和人民感谢信22封、锦旗18个,共建社会实践思政基地17个。累计在校内外各级媒体发布新闻稿件600余篇,被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国家主流媒体报道140余次。
四、案例创新点
(一)“大思政课”建设思路上的创新。从“金课”视角开展“大思政课”建设长效机制研究,将实践“金课”建设与社会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全面交叉,有效提升了提高实践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大思政课”建设路径上的创新。案例分别从课程思政、科研训练、文化交流、服务支撑、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等角度开展相关探究,不仅可以增强实践“金课”建设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还让“大思政课”建设成果具有推广性和可复制性。
(三)“大思政课”有机融合上的创新。案例成果直接服务于实践育人“金课”建设,同时又兼顾了三全育人中“大思政课”建设的开展,实现一项实践促进两项工作的目标。
五、案例启示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以制度突出育人导向。通过成立专项工作组,出台专门文件,拨付专项资金,调动多方资源,将实践育人作为“大思政课”教育体系重要环节,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重要内容,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
(二)要坚持党建引领,以党建赋能项目提质。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党团联动,依托铁人先锋党团支部组建育人团队,不仅能将“大思政课”建设作为提升基层组织活力的有效载体,还能推动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实践优势、育人优势。
(三)要强化课程指导,以管理推进项目实施。开设理论课程,编写案例教材,举办专题培训,指导实践团队选题,压实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分批次下沉,定期通报各实践团队进展,能有效督促指导实践活动开展,确保育人成效。
(四)要注重凝练提升,以品牌推动成果转化。“大思政课”建设,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实践教学,切实提育人成效,并凝练成果,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思政案例,能为“大思政课”育人品牌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附:“铁人精神训练营”活动照片
图1
图2
图2
图3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