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质量决定县中发展质量

副标题:

来源:光明日报  |  2025-11-04 09:54:34
光明日报 | 2025-11-04 09:54:34
原标题:课程、教学质量决定县中发展质量
正在加载

曾经,提起“县中”,人们总联想到分秒必争的高考倒计时表、堆积如山的试卷、严肃紧张的课堂。一段时间以来,在“升学率”的重压下,部分县中考试科目偏多,其他有关全面发展的课程难觅踪迹。然而近期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县中的校园生活正在发生变化。

今年9月,位于滇西山区的保山市昌宁县第一中学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招新活动。操场上,60多个依托校本选修课程成立的社团摊位依次排开,涵盖德智体美劳各个领域——探索本地文化的“昌韵书语社”,研究世界奥秘的“地理风暴”,挥洒青春汗水的“‘M’篮球社”,体验传统服饰的“花朝社”,享受动手乐趣的“自然手作实验室”……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结合个人兴趣与发展规划咨询、报名,一派兴奋而愉悦的氛围。

“对孩子们来说,青春不应止于课本和试卷。我们坚信,校本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不仅是滋养兴趣的土壤,更是人格塑造、友谊生长、能力锻炼的‘第二课堂’。”昌宁一中团委负责人表示。

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知识、思维与品格影响显著。课程教学质量,是决定县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县中振兴的关键所在。日前发布的《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课程教学提质行动”。对广大县中而言,如何从以往外延式的规模扩张、政策输血,转向内涵式建设?记者走进各地县中,一探究竟。

理念突围:破除“唯升学率”迷思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谭霞长期从事课程教学研究。今年,她所在的团队走访了位于河南、湖南、河北、山西、贵州和陕西6个中西部省份12个县市的24所县中。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县中育人目标单一化的情况依然较为突出。不少学校仍然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核心目标,学生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家长和教师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又加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谭霞说。

“老百姓对一所好县中的期待,仍然直接与高考成绩挂钩,尤其看重有没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从实际影响看,一所县中能否培养出清北生,直接关系到本地优质生源会不会外流。”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第一中学副校长任熹磊坦言,“许多县中也深知要推动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成长,可一旦听说周边学校在利用周末补课、加大训练强度,自己难免陷入两难——跟,违背教育规律;不跟,又怕成绩落后。这种彷徨,是很多县中管理者共同的心态。”

“事实上,越是只抓成绩,越是出不了成绩!”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刘宏清有清醒认识,“为什么?因为教育的发展,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学生的思想认知、行为习惯等素质上去了,好成绩自然会水到渠成。”

“当前县中课程教学提质的首要任务,在于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理念转变。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必须意识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非与升学目标相悖,而是在新高考背景下实现持续优质升学的必由之路。”谭霞指出。

谭霞在调研基础上为县中教育提质开出了“处方”:“一方面,学校要拓展课程视野,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包括校园文化建设,都纳入课程体系,弥补县中学生‘软实力’短板。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从单纯知识传授转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循序渐进的‘思维阶梯’,避免直接灌输或盲目放手,帮助学生在探索中点燃学习热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路径:因地制宜做好转化

不可否认的是,与坐拥优质资源的城市名校相比,当前大多数县中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当城市学校的学生在高端实验室里设计机器人、走进大学和研究所开展项目学习时,县中的课程教学又该如何转型?

“县中教育要闯出一条新路,关键是要‘向内看’,激发自己的内生动力。国家提倡新课改,不是让我们对着城市名校‘照猫画虎’,而是要我们‘就地取材’,把本地特色变成育人财富,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育人体系。”刘宏清说。

“在桃源一中,我们充分借助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每年开学季,新生第一课就是走进烈士陵园;课余时间,学校组织学生拜访抗美援朝老兵;每周的国旗下讲话、校园文艺活动,都巧妙融入红色主题;各个学科老师也积极地将本地的红色故事带入课堂。”让刘宏清倍感欣慰的是,近年来,学校报考军校的学生人数持续攀升。

“汨罗,是爱国诗人屈原生命的终点,也是楚辞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依托这一独特资源,我们设计了‘懂屈原’系列活动课程,通过楚辞诵读、主题演讲、征文大赛、书画创作等多元形式,让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走近屈原、理解屈原。我们还把课堂延伸到十几公里外的屈子文化园,通过沉浸式学习,让屈原爱国忧民的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任熹磊说,“现在走在校园里,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跟你聊几句屈原的故事。这比单纯的课堂讲解更有效!”

除了建立特色化课程体系,如何让原来“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也是县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此,谭霞认为:“对于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县中教师来说,进行颠覆性的课堂改革难度很大。更可行的方式是从微小的创新开始,一步步改变课堂生态。”

她给出了三条建议:“一是课堂增加互动留白。比如每节课固定5~8分钟开展小组讨论或展示,引导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表达。二是强化问题驱动。备课时,多花心思设计一两个引发学生思考的真实问题,或许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三是注重‘做中学’。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践,帮助他们摆脱被动学习模式、建立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采访中,多位县中管理者都提到了“生本课堂”这一理念。所谓“生本课堂”,就是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我们的课堂,要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从固定教学流程转向‘以学定教’的灵活逻辑。”任熹磊说。

具体应该怎么改?任熹磊举了一堂语文示范课的例子。“在教授文言文课文《鸿门宴》时,授课教师先让同学们进行背景材料自学,再以小组合作探究攻克文言字词难题,最后通过师生互动、教师点睛的方式深化理解。整堂课教师讲授不到十分钟,却成功点燃了全班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中展现出极高的参与度,课堂真正成了学生思维驰骋的舞台。”

机制保障:让优质教育“可持续”

当前,在县中课程改革过程中,还有哪些痛点亟待破解?让这次改革持续焕发活力,还需要从何处着手?

令众多县中管理者感到头疼的,首先是师资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受限于区域位置等因素,县中很难招到头部高校的毕业生来当老师。即便招到了,也很难留住。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优秀老师也常常面临流失风险。”一位西部省份的县中校长说。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桃源一中的拔尖创新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成绩背后,是另一重困境——他们培养的竞赛教练,一旦出了成绩,往往很快被省内其他高中“挖”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何确保创新课程持续优质开展?

桃源一中的答案是,基于校情的课程机制建设十分重要。在30多年的探索中,桃源一中坚持自主编写科创竞赛教程,整合高校教师与网络资源,并通过“老带新”实现教学资源的代际传承。这套标准化课程体系有效缓解了优秀教师流失带来的冲击。

对县中而言,要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研。“现实中,一些县中教师因外出培训机会较少,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应对能力不足。同时,在教育数字化浪潮面前,部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亟待提高。”任熹磊说。

“建立务实、高效、协同的教研机制是破解难题的关键。”谭霞建议,“省市级层面,教研部门应下沉一线提供精准服务,通过送教下乡、线上工作坊等途径,为一线教师输送‘拿来就能用’的实用方案。县级层面,应着力推动校际协同,由教研部门牵头,组建稳定的跨校学科教研共同体,通过每周线上备课、每月同课异构等机制,实现优质资源流动共享。校级层面,校本教研要坚决摒弃形式主义,聚焦真实的教学痛点,通过深度课例研究,让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成长。”

“县中课程教学提质是一场系统性变革,要从县中实际情况出发,坚定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如此,县中才能真正摆脱困境,实现振兴。”谭霞说。

编辑:张惠东 责任编辑:魏曼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教育精彩视频
正在阅读:课程、教学质量决定县中发展质量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